新鲜蔬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能丰富我们的饮食结构、增强饱腹感,还能为我们提供维生素、矿物质、植物化学物等营养,有助于预防慢性炎症的发生。
近年来我国居民慢性病炎症率逐年升高,并呈现年轻化趋势。
在预防慢性炎症这件事上,饮食中保证足量新鲜蔬果的摄入是重要一环,此外还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,降低桥本甲状腺炎、甲状腺癌发病风险。
2024年5月,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《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》(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)上发表了一篇研究,评出了19种“高代谢质量蔬果”,更加证实了多吃蔬果对预防慢性炎症的正面作用。
结果显示:在52种蔬果中,有19种被确定为“高代谢质量蔬果”,它们是:
5分组:苹果/梨
4分组:生菜、生菠菜、苜蓿芽、茄子/西葫芦、葡萄/葡萄干、西兰花、芹菜、羽衣甘蓝、青辣椒/红辣椒
3分组:生胡萝卜、花椰菜、莴苣或叶莴苣
2分组:蓝莓、葡萄柚、橙子、西梅、蘑菇、香蕉
这就意味着饮食中,“高代谢质量蔬果”摄入越多,患慢性炎症的风险就越低,它们都富含钾、镁、β-胡萝卜素、类黄酮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,且糖含量低,有助于抗氧化、抗炎特性、降低血压等。
PART1
蔬果这样吃
发挥最大防病价值
1.吃够推荐量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建议每人每天要吃够300~500克蔬菜、200~350克水果。最好能做到餐餐有蔬菜,天天吃水果。每餐保证蔬菜的重量占全餐食物的1/2,如果用的是餐盘,蔬菜要占整个餐盘的一半。
至于水果,200克水果大约相当于以下任意一种水果的量:2个猕猴桃、2个橙子、15颗大草莓、20 颗车厘子、8~10颗西梅、2~3把蓝莓。
2.颜色杂一些
在蔬果的选择上可以“好色”,颜色杂一些,多选深色蔬果。建议深色叶菜类占蔬菜重量的一半以上,深红色、深黄色、深绿色以及紫色的蔬菜平时要多吃,它们具有营养优势,富含 β-胡萝卜素、花青素、番茄红素等营养。
3.注意烹调方式
对于水果,建议彻底洗干净后直接吃,能带皮吃的就别去皮。
对于蔬菜,它的营养除了受到品种、产地、季节等因素的限制之外,也与烹调方式关系很大。要想更多地保留蔬菜的营养,首先要尽量选择低温烹调,比如蒸、煮、炖、凉拌,烹调时间不宜过长;其次要遵循先洗后切、开汤下菜、急火快炒、炒好即食的原则。
另外,烹调方式也会影响蔬菜的抗氧化能力和预防慢性炎症的能力,尽量避免油炸等高温烹饪方式破坏营养元素。